精神用藥安全研討暨公聽會倡用藥知情權

「精神用藥安全研討暨公聽會」,10月7日早在苗栗縣頭份舉行。(公民人權協會提供)

【大紀元訊】

精神藥物的用藥人逐年增加,沒有減少趨勢,包括安眠藥、抗憂鬱劑等等。在藥事法的第六條,明定藥就是:足以影響人類身體結構及生理機能之藥品。因此,民眾應該知道自己所吃進體內的藥物,可能帶來的作用及風險;醫師也應協助用藥人了解管制藥品的作用與副作用。

「精神用藥安全研討暨公聽會」,10月7日早在苗栗縣頭份舉行,由全國被害人人權協會指導,苗栗縣公道正義服務協會主辦,國家廉政監督協會、中華公民人權協會合辦,探討醫藥風險及用藥人「該知道的事」。

公聽會主持人為全國被害人人權協會劉承武副理事長擔任。與談三位專業醫師包括郭育誠博士、黃勝雄醫師及王聖惠中醫師擔任與談。

知情與同意必須同時存在

公聽會主持人劉承武開場即談到,精神方面看不到的東西,要如何朝科學可驗證的方向走,有再驗性,才能有客觀的、合理的、臨床的、可注意的、並保障病人的知情權。不知情,如何有所謂的同意權?因為意志顯然是不自由的。好似以隱瞞資訊的方式賣掉凶宅一般。因此不知情,可造成契約無效,這便是醫療上,知情與同意必須同時存在的原因。

人是整體的存在與環境互相影響

第一位發言人郭育誠博士,擁有中醫及西醫雙重醫師執照,台大醫學工程博士,現任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藥理學助理教授。郭育誠醫師談到,目前的主流醫學對意識,自由意志和價值不了解,所以當一個人行為異常時,會被認為是硬體壞掉,被開藥,就如同軟體壞掉了但卻去修硬體。過去精神醫學使用前額葉切開術,試著讓病人安靜,如今的藥物仍然採用抑制方式。

再者,人不是只以人的方式存在,而是整體的存在,人類與動物、與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有情與無情的東西、環境,都互相影響。郭醫師舉例身體裡的細菌微生物是看不到的,但是對人的影響極大,吃個甜的東西,它們就開始有不一樣的表現,癌細胞也是隨著人吃什麼東西,就像變色龍一樣的改變。

整個醫學的發展過程,由於知識的限制,雖然有著草菅人命的歷史存在,但是人類仍然在先天不足的情況下,找出方法。盼望看到這次公聽會的人,能夠以積極的態度,推動現代醫學朝向更進步、更注重人權、更尊重每位生命的方式去做。

西藥問世僅200年對身體肯定有毒性

來自基隆,從醫51年的黃勝雄醫師,是善用自然療法的西醫師,用自己的身體測試藥物的安全度,他自己沒吃過的藥物,就不會開給病人。黃勝雄醫師為化學藥物的毒性做了非常生動的解說,他說,用抗生素處理單細胞的細菌,只要10天細菌就有抗藥性,因為10天內細菌已經歷了400~700個世代。

然而人類一個世代是20年,又是非常複雜的結構,要使化學藥物不傷害人類,起碼要九千到一萬年。而西藥問世只有200年,所以西藥對身體都有毒性是肯定的。

而精神問題百百種,總開關就是沒有睡飽覺。睡得好,新陳代謝可以幫助排除毒素。西藥不能排毒,它本身的毒性也無法排出體外,只會累積更多毒素。黃醫師提倡類似海水及羊水成分的電解質飲保健身體,以及使用枇杷藥幫助睡眠,表示苗栗很適合種植枇杷樹,民眾可以善加利用。

基本上,安眠藥吃了,晚上睡覺,但是白天可能迷迷糊糊,自然療法可以讓身體發揮或恢復本來的生理功能、細胞功能,白天精神爽,晚上好睡覺,所以說自然療法順應天理。

服用精神藥物造成日後不易戒斷

第三位與談人王聖惠中醫師,是中華公民人權協會榮譽理事長,也是大台中中醫師公會常務理事。她提到臨床上遇到服用精神藥物而造成日後戒斷不易,陪著患者走過艱辛的路程,因此致力於用藥知情同意權的提倡。

醫生有告知患者病情、治療方針、處治、用藥、預後可能的不良反應、其他替代方案的義務,病人則有權利知道病情、醫療選項可能成效、預後風險,病人可以問醫師,病人更有對醫療選項的權利。很可惜,目前社會都沒有落實以上。

王醫師指出,現在有很多孩子只因在課堂上沒法專心坐著,而被開精神藥物,父母被告知副作用「只是」胃口不好,成長遲緩。但孩子的脾胃系統一旦不好,營養吸收就出問題,身體的組織成長沒有這些營養來供應、發展、成熟,要如何成為未來優秀的棟梁?

成人則是從人際關係、社會問題到經濟壓力都可能讓人難眠,而藥物作用在腦部的結果,可能造成幻聽幻覺甚至自殺行為,引發許多不必要的悲劇,而這些副作用的發生,只有患者在承受,別人無法理解。

在中醫的理論,可用五行木火土金水探討情緒影響食慾減低,沒有能量,進而影響腦,再影響思考的能力。而中藥在處理情緒上則考量以上關聯性來下藥方,以五行理論,從肝調治。不論是逍遙散、六味地黃等等,是很好掌握的,但如果已經服用精神藥物之後,就增加了困難度。

從醫師的契約不履行保衛醫療權益

劉承武副理事長則教導民眾如何從醫院、醫師的契約不履行觀點,來保衛自己的醫療權益。民眾在醫生合法給藥,也符合醫療常規的情況下,發生藥害問題,國家應付補償責任,如果因為用藥導致自我放棄,因為被強姦導致自我放棄的話,這時自殺變成我不得不的選擇。這位服藥的民眾是因為國家和醫療體系而被特別犠牲,負補償責任。

專家討論後,多位聽眾爭取發言,直到活動結束仍欲罷不能。其中一位廖姓工程師表示他的父母是醫生和護理人員,而母親因精神障礙吃了30年藥,並且也住過院。他10年前嘗試為母親戒斷,經過失敗與辛苦終於成功,廖工程師勉勵其他人若想幫人斷藥,可充實自己的知識,找有能力的醫師,並且要有毅力。

本次公聽會,專家與民眾意見除了用藥外,還有什麼療癒的選擇權,並且以法律來保障民眾在醫療方面的權利,希望籍由此次公聽會,促進台灣未來有更美好的醫療環境。此次公聽會有FB直播,歡迎有興趣的民眾點擊以下連結觀看全部內容。

公道正義服務協會精神醫學公聽會1

公道正義服務協會精神醫學公聽會2

原文網址:大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