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藥物

文/何雅芳 社工老師與代課老師

我在台東地區從事教育工作及社工工作將近十一年,這段時間與許多孩子相處、共事。在處理中輟生及關懷學生的輔導工作裡,我看到了許多來源相同的問題。

在我服務的近一百五十位個案學生裡,有不少人因為行為偏差,被學校老師建議到身心科(精神科)就診,或是以身心科診斷為由請長期病假,不用到校。這些孩子有暴力行為、無法控制衝動、沒有禮貌、價值觀偏差、自我感覺低落、容易悲傷、隱藏自我、軟弱或易受朋友影響……等等,但追本溯源,與家庭問題脫不了關係。有句話:「種因於家庭,顯現於學校,惡化於社會。」對我而言,這再真實不過。

遭欺負被當過動兒

來自偏遠地區的國中生阿豪(化名),因學校轉介而來到我服務的安置機構。有天,憨厚且身材壯碩的他坐在我的辦公室,跟我聊天。他問我:「老師,妳覺得我有過動嗎?」我說:「有嗎?我看不出來你有耶!你可以好好坐在這裡跟我聊天,在班上也沒有站起來、隨意離開座位或沒辦法上課啊!」他告訴我是學校老師建議母親帶他到身心科(精神科)就診的,因為他在上課的時候一直突然站起來或喊叫。老師因無法約束、控制他的行為而很生氣,請母親帶去就診。但實情為班上同學看他好欺負,一直捉弄他,上課時不是在背後戳他,就是在他走過去時絆倒他,也會一直在背後罵他或是隨意拿他的東西,所以他曾生氣的在上課時站起來制止同學。然而老師不相信他的說詞,單親家庭的母親也因為老師不斷的抱怨而受不了。最後順著老師的建議,帶他去了身心科就診。

聽完這個故事,我無法不生氣。學校老師如果能夠再耐心一點的追問,或是仔細觀察,一定可以真正幫助到學生的。幸好阿豪認為自己沒有過動,沒照著處方按時服藥。他現在還充滿著創意,保有對阿美族傳統文化的熱情,參與舞蹈演練與表演。
精神科已經透過教育體系及司法體系扭曲人們的觀念:教育小孩先看他有沒有心理疾病,任何衝動都可以醫治,是小孩需要負起責任,家長唯一的責任就是叮囑小孩按時服藥,如此而已。
我認為教育應該回復到教育的本質,運用正確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夠真正解決孩子接受教育時所發生的問題,包括家庭教育。而不是用精神科藥物來取代正確的指導和教養,那會使家長、老師懶惰而不負責。

請拒絕「藥物信仰」

如何教育小孩,決定了我們未來文明的方向,我可以預見,這些曾經被家長和教育體系用餵藥打發掉的孩子,這些被大人用行動來灌輸「信仰藥物」的下一代,長大後也會用同樣的方式來對待屆時已經年老的我們,因為「種因於家庭,顯現於學校,惡化於社會」會造成這樣的果,也會因嫌我們動太多或動太少,不由分說的餵我們藥。那樣的社會不會有同理心,耐心,關心,溝通和人性,只有藥丸。你會想活在那樣的社會嗎?我可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