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森漢實驗-精神病患貼標籤的傷害

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羅森漢恩實驗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的教授羅森漢恩博士於1972年進行了著名的羅森漢恩實驗(後來也被稱為「假病人實驗」)。羅森漢恩博士招募了8個人(三女五男)扮演假病人,他們分別是一位二十多歲的研究生、三位心理學家、一位兒科醫生、一位精神病學家、一位畫家、一位家庭主婦。所有的假病人都告訴精神病醫院的醫生,他們幻聽嚴重。但是除了這個症狀以外,他們所有的言行完全正常,並且給問診者的信息都是真實的(除了自己的姓名和職業外)。結果,他們8人中有7人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被關入精神病醫院後,這8個假病人的所有行為都表現正常,不再幻聽,也沒有任何其他精神病理學上的症狀,但是卻沒有一個假病人被任何一個醫護人員識破。當假病人要求出院時,由於他們已經被貼上「精神病」的標籤,醫護人員都認為這些病人「妄想症」加劇。精神病院的醫務人員甚至發明了一些精神病學上的新術語來描述這些假病人的嚴重「病情」:假病人與人聊天被視為「交談行為」,他們甚至認為假病人做筆記都是一種精神病病情的新發展,以至於「做筆記」被護士當作病人的病狀以「書寫行為」記錄在他們的病歷中。

羅森漢恩的研究有力地揭示了診斷標籤的危險性——標籤效應:一旦醫護人員認定某一個人患有精神分裂症,就會把他的一切行為和舉止視為反常。其實,有時,「病人」沒有問題,有問題的倒是「醫生」的眼力和判斷力。這個心理學實驗在教育學上的意義是:當一個孩子被貼上了「壞孩子」「差生」「笨蛋」等符合某個心理條件的標籤時,那個標籤將掩蓋他的所有其他品質,甚至優點。無論那個孩子做什麼,老師和家長都認為那個孩子「差」「壞」「笨」。人們歧視性的眼光和態度會迫使孩子的心理和行為向著人們的偏見——標籤所指的方向發生偏轉。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對孩子的「標籤」態度不及時轉變,最壞的結果就會發生:我們對孩子的負面看法(或者說,負面期望)可以變成孩子的自我確定,導致一個當初也許並不壞、並不差的孩子真的會成為一個「差生」或「壞」孩子。

網路上有非常多媒體與Youtuber在說明這段故事,以下是我們收集的一些影片報導:

1.人類對正常的定義一直都在改變,判別不正常的標準也會跟著改變

2.憂鬱與瘋狂在歷史上曾有許多正面形象

3.17世紀開始瘋子才變成一種病

4.對精神疾病的處理方式反映了不同時代的價值觀

5.不存在純粹客觀的精神疾病,精神疾病的診斷永遠都會受到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

1969年2月6日,美國心理學家-羅森漢(David Rosenhan),為了實驗精神科醫師慣用的診斷方式,是不是可能誤判,把八個裝瘋的人,送進療養院,果然,被判定有精神疾病,打臉醫界。

這故事帶來什麼啟發?

郝廣才獻給中視新聞觀眾朋友一句話:

瘋子才知道誰沒瘋!假設自己是無知的人,才有機會接近真理。

我們在心理健康人權宣言中指出:

完全的知情同意權包含:

1. 能證實任何所謂精神失常之診斷的科學/醫學檢驗,以及有權駁斥任何無法以醫學證實為精神「疾病」的精神科診斷。

2. 充分揭露任何建議使用之藥物與「治療」的所有已知風險。

3. 對於在精神科藥物或治療之外的其他所有醫療方式有被告知的權利。

4. 拒絕病患認為有害的任何治療的權利。

希望大家能記取歷史的慘痛教訓,不要再瘋狂地創造標籤並且將男女老少貼上標籤,因為貼標籤容易,撕標籤卻非常難。

作為全台唯一監督身心科的社團法人協會,我們將持續教育大眾關於身心科就診前的注意事項,以避免後續的醫療糾紛。

請訂閱我們的電子報,了解更多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