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聽他懂他陪伴他,不是藥物利他能

口述/春嬌媽媽

整理編輯/CCHR公民人權協會

我有三個孩子,我分享的是老大的故事。這孩子非常調皮,從小體能好,反應快。雖然帶他讓我有點費神,但是我眼中的老大,大致上是聽話,可以溝通,令我開心的孩子。

但是,自從孩子開始上幼稚園,我這個媽媽開始遇到麻煩了。

幼稚園老師說:「妳的孩子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很容易分心。他上課坐不住,會影響班上其他同學,我建議妳帶他去看醫生。」

於是我帶孩子去看沙鹿光田小兒科。醫生先讓孩子睡半個小時,然後做了腦波檢查,並觀察孩子的學習狀況。醫生告訴我:「這個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處在過動症的邊緣。不過還不算是過動兒。」為了不影響老師上課,醫生開了藥給我。我當時出於無奈,到幼稚園報告老師:「藥已經拿到了,如果老師覺得孩子有需要,我會配合老師,給孩子吃藥。」所以在拿到藥的初期,有時,我給孩子吃半顆「利他能」。

利他能嚴重傷害了孩子

我觀察到,孩子吃完「利他能」後的那個眼神,我真的嚇到。孩子的狀態,我很難用言語形容,那是混合著呆滯、僵硬、徬徨、無助的眼神,好像靈魂被抽乾了。剎那之間,孩子讓我覺得十分陌生,我百感交集。這個情況,讓我不禁擔心起來。

我緊張的去問醫生,醫生一派輕鬆的說:「這一顆藥在美國已經合法行銷了好多年了!不會有問題的啦!」當時我感到很無助,醫生對我而言,就是專家,就是權威,他都這麼說了,我的嘴好像被堵住似的,腦子也一片空白,只好把疑慮吞回肚子。

孩子升上國小一年級的時候,我常常收到學校的老師反映:這個孩子坐不住,而且上課比較容易分心。小學老師又來問我了:「要不要給孩子吃藥?」身為家庭,事業兩頭燒的我,也沒有力氣跟老師爭取什麼,只能弱弱的回老師說:「好啊,你可以給他吃。」其實,學校老師知道我是不喜歡給孩子吃藥的,最後老師也並沒強迫孩子每天一定要吃藥。

好動的孩子被貼標籤,媽媽壓力山大

雖然如此,我心中仍然很有壓力,需要三不五時,反覆跟孩子叮嚀,「在學校時,請你不要這樣、不要那樣。」

但是,孩子畢竟還是孩子,好奇心重、又愛玩。一大堆的禁令根本追不上他的「創意」行徑。孩子喜歡新鮮的事物,短時間的專注,他會快速的看他有興趣的書或漫畫,只是看完了之後,他馬上覺得無聊,然後滿場跑來跑去。因為精力充沛,孩子常常說他覺得好無聊,有時候他希望我可以陪他去學校跑操場。跟他一起跑真的把我跑得好累。我在旁邊休息,這個時候他又在嘴上開始念,好無聊、好無聊了。

孩子上課時坐不住,常常忍不住的站起來;不看場合不管情況,便隨意跟同學說話,這些行為都會影響課堂秩序和老師上課的情緒。他跟同學玩,也會因為動作較大,粗手粗腳的,有時候不小心弄傷同學,而容易被打小報告,被同學集體公幹。更糟糕的是,孩子甚至曾跟課任老師頂嘴,把老師給惹毛了,所以孩子在學校被貼上標籤,經常在黑名單中。

在學校的種種行為,不被團體接受,為此,我經常要趕到學校,會見老師,帶著歉意,尷尬的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做才對。面對這樣的困境,我曾一時氣憤,動手打過孩子,但他好像也不在乎。我的孩子不會因為體罰而記取教訓,克制自己的肢體行為。就算吃藥也是如此,我沒有解決方法,感到既痛心又無力。

看到我帶著大兒子小小年紀就跑身心科,還吃過動症的藥,我媽常說:「以前的小孩哪來的過動,最多不過就是調皮搗蛋。哪有像現在,動不動就被歸類成過動兒,非得要看醫生吃藥!」

的確,孩子這麼小就長期吃藥的事情,讓我心中極為矛盾。因為從小我的原生家庭,教育我身體有明確的疾病,才要吃藥。甚至如果小感冒能夠用自己的免疫力好起來,就不需要吃藥。

耐性的中醫師,懂得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

有一次我跟好朋友訴苦,孩子在學校狀況頻出,令我非常苦惱。我說:「老師一直頻繁來電與我溝通,而且班上有那麼多孩子,老師面對那麼多孩子,還有他們背後的家長,也很難承受那麼多的壓力與負擔。孩子在國小一、二年級6丶7歲的時候,我就開始給他吃利他能,但劑量沒有很多。」好朋友告戒我:「妳還是不該讓孩子這麼輕易就長期吃藥。」朋友建議,也讓中醫看看孩子。我於是採用她的推薦,帶孩子去北屯看中醫,吃中藥來調理身體。

我讓孩子大概吃了一年多的中藥,這位王姓中醫師,會耐性而和顏悅色的跟孩子充分溝通,她總是先聆聽,聽不懂的地方就回問孩子,並且一旦搞清楚孩子的意思後,引導孩子去觀察和思考,在什麼情況之下,該做什麼事情。中醫調理的過程中,王醫師也提醒我觀察,孩子的心性似乎越來越穩定了。她告訴我:「一個聰明活潑的小孩,你要讓他乖乖坐在那裡,是不可能的。除非這個孩子身體上有病痛,或是有自閉症的傾向,才會長時間動也不動的,在那邊不吵不鬧。而且,有問題的通常不是孩子,而是大人。」

我仔細思考中醫師的話,越想越有道理。孩子吃中藥後,神韻和吃利他能的時候完全不一樣,孩子的靈動回來了。而且吃中藥把孩子身體調理得更健康,健康有勁的調皮,是孩子應該有的樣子。從觀察王醫師跟孩子的互動中,我也學到跟孩子好好溝通的技巧。

陪伴他一起運動,讓他培養興趣

直到小學四年級,換新班導,上學氣氛變了好多。新的班導真是我們母子在學校的貴人,這位班導相當了解和懂孩子在想什麼,教學經驗豐富,總有數不清的辦法可以管住兒子。我的孩子在老師的理解下,也願意聽從老師的指令。儘管兒子在課堂上,還是坐不住,但是老師從不會對我抱怨孩子每天的各種小狀況。

我和兒子之間有一個狀況,就是當我糾正兒子時,他非常喜歡辯解,講一堆理由,有時會把我氣到,而不想理他,不聽他說話。老師竟然提醒我:「請你先聽孩子把話說完,是不是真有他的道理。我覺得現在的小孩跟以前的孩子不太一樣,現在的孩子很有自己的看法與主見。很可能是因為少子化的關係,爸媽生的少,所以從小比較疼比較溺愛。」 

四年級的另一個貴人是水墨畫老師。孩子的興趣是畫畫,我把他帶去跟水墨畫老師學畫。這位老師極有耐心,很會跟孩子聊天,孩子一邊畫圖,也跟老師聊得很起勁,亦師亦友,所以孩子很願意去那裡學習水墨畫,也非常喜歡這位老師。

媽媽因禍得福,孩子主動幫忙家事

從前叫孩子洗碗,他就臭著一張臉、心不在焉 還邊做邊玩,他會頂嘴:「為什麼都叫我做?」爸爸委婉的告訴他:「等弟弟、妹妹長大了就換他們了。」這樣說服他,孩子才比較心甘情願去洗碗。

直到有一次,我的手受傷,孩子竟主動開口,要幫我做家事,真讓我又驚又喜。過了兩天,孩子關心的對我說:「媽媽你的手有沒有比較好了呢?」我心想,這是因禍得福呢!於是也請他幫我做更多家事,孩子很樂意。現在他跟妹妹輪流負責洗碗,一個人洗星期135,一個洗星期246,還幫忙曬衣服。我真的覺得孩子長大了,心裡很是欣慰。

我常在想,現代的小孩,為什麼這麼輕易就被歸類成自閉或是過動呢?當他們四肢健康,智力正常,而且沒有什麼可以描述的身體器官問題,年紀輕輕,卻被貼上這種標籤,實在是不公平。

兒子現在小六了,人緣比小一的時候好多了,老師也跟我說,孩子變穩定許多。我的處理方式,是給他足够的蛋白質營養、均衡的飲食,以及敦促他們每天要有8小時以上充足睡眠。過去管教兒子的方式比較會用打用罵的,後來我帶孩子去看王醫師,學習到她的溝通方式,就是去聆聽孩子說話,然後用道理跟他溝通,如今,我和爸爸都會這麼做。

因為有帶大兒子的經歷,他下面有妹妹和弟弟。弟弟也會被老師說調皮、不專心,這時我已經會軟硬兼施的跟弟弟好好的溝通,我絕對不會再選擇讓孩子吃藥。只要有好的溝通及好的引導,雖然家裡還是會吵吵鬧鬧,但其實跟孩子的相處更融洽。這些是孩子教我的事。我不會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只希望孩子能快快樂樂的長大。因為他們可是我的心肝寶貝啊!!

(感謝春嬌媽媽接受專訪,以上言論不代表本會立場)